中科科创携手中圣集团、暨南大学共商科研成果转化新思路

2019-07-16

2019年7月16日,由湾区科创资本智库联盟、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专家委员会主办,中科科创、中圣集团协办的“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与产业化合作沙龙”在广州国际金融中心成功举办。


活动特邀新加坡上市企业——中圣集团董事长郭宏新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分享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来自政府、高校、企业、金融机构的多名科技专家、企业家、资本专家汇聚一堂,围绕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与产业化展开探讨,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建言献策。


10.jpg

会议现场


参与本次交流探讨的嘉宾有暨南大学副校长洪岸,广东省教育厅原厅长、现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罗伟其,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光线传感与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关柏鸥,暨南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副院长黄亚东,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低碳能源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徐刚,广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曾雪玲,广东省科协组织联络部部长朱海龙,广东省科技金融促进会秘书长赵愚,江苏福友科技总经理谢瑀,博依特科技创始人、CEO李继庚,好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曾庆及中科科创CEO谢勇,广东沃土企业成长研究院院长、原中国联通集团大客户部总经理吴少凡,中科科创高级副总裁李京源、端木梓榕等。


11.jpg特邀嘉宾中圣集团董事长郭宏新教授分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经验


郭宏新教授认为,创新是科技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基于创新,要能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效益。


1998年,在南京化工学院任教的郭宏新毅然离开“象牙塔”,带着6名科研骨干成立了公司,从此踏上了创业之路。


2002年年底,当他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棒送到可可西里实地试验并获成功后,青藏铁路的冻土段便多出了一道风景——7米长的热棒地下埋5米、地上留2米,一根根整齐排列的热棒,攻克了困扰40多年高原冻土世界性难题。


“如果热管技术放在研究院或者高校里,那么有可能带来学术上的成就,论文可以拿到很高的奖项,但它不会转化成产业。”如今,郭宏新所创立的中圣集团于2005年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国内石化巨头都成为了他的主要客户。近年来,中圣集团将业务拓展至投资及运营集中供热及发电业务,通过打造规模性绿色投资项目组合,为公司带来更多持续性的收益。


为此,针对当前高校院所科研成果产业化过于追求完美,产业化困难,政产学研合作中出现的问题,郭宏新教授给予中肯建议:“科技创业者的创新成果要有高度,科技成果产业化不必过度追求完美,越完美的东西意味着失败成本越大,社会的接纳度也越小。成果产业化需要从细节开始,帮助社会解决具体问题。成果产业化只需要5%-10%的进步,一点点的进步迭代构成了产业化的过程。在解决产业问题过程中,要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创新创业需要连续资金的投入,要找到政府和政策的切入点,同时要找到好的合作伙伴。”


郭宏新教授也同时提醒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产学研合作中,一定要做到课题分拆,要注意知识产权保护”。


12.jpg广东沃土企业成长研究院院长吴少凡为郭宏新教授颁发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专家委员会“节能环保首席专家”证书


洪岸副校长在发言中指出,科学家要有智慧去适应当前的转化环境,高校科技管理者要通过技术转移中心这个桥梁与基金、创投、企业等广泛交流,帮助科学家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暨南大学将通过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专家委员会以及与创投企业合作共建暨大技术转移中心,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创新转化,助力广州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13.jpg暨南大学副校长洪岸发言


广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曾雪玲则提到,粤港澳大湾区有中大、华工、暨大及香港科技大学等多所有实力的高校院所,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突出,同时也存在发展短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需要吸引更多高精尖人才,特别是科技金融融合人才。市人才办将努力打造集聚科学家、企业家、资本专家的菁英人才平台,共同推进粤港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14.jpg广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曾雪玲发言


在回答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光线传感与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关柏鸥教授关于高校教师成果转化的问题时,郭宏新教授指出,大学科技工作者如果有科技成果需要转化,要找到优秀的合作伙伴,专业人做专业事,避免走弯路。合作伙伴要具备与科学家对话的能力。


15.jpg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光线传感与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关柏鸥教授发言


暨南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副院长黄亚东教授在分享中提到,行业越来越细分,科技成果转化要结合自身找准定位,才能有较高的成功概率。成果转化是实实在在解决行业问题,不是迎合潮流、蹭热点。


16.jpg暨南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副院长黄亚东教授发言


广东省科协组织联络部部长朱海龙提到,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和产业化,需重点解决好科技工作者“四个不”和“六个哪里”的问题,即:问题在哪里,需求就在哪里,需求在哪里,市场就在哪里,市场在哪里,产业就在哪里,产业在哪里,创新就在哪里,创新在哪里,资本就在哪里。重点解决好科技工作者成果转化不能转、不会转、不愿转、不敢转的“四个不”的问题,科学家、企业家和资本专家应协同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成果转化,不是为了把科学家培养成企业家,而是在确保三家利益基础上开展创新创业合作,让科学家回归科学家,企业家回归企业家,资本专家回归资本专家。通过协同与交流,打通三家的话语体系,让企业家、资本专家懂科学家,科学家理解企业家和资本专家。


17.jpg广东省科协组织联络部部长朱海龙发言


博依特科技创始人、CEO、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继庚在发言中表示,郭宏新博士是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社会问题,一方面融入了情怀和责任,一方面是把科研成果做深做专。并针对企业管理中如何打造团队持续创新的能力提出问题。对此,郭宏新博士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找伙伴,找到各种各样能解决问题的人。


18.jpg博依特科技创始人、CEO、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继庚发言


广东省教育厅原厅长、现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罗伟其教授结合自身的政府工作经验,指出当前科技成果转化面临“两头热中间凉”的尴尬情况:一方面,国务院、教育部、科技部等机构出台各类宏观政策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非常多的企业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有强烈的渴求,而连接政府和企业的中间环节平台空白,使得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率低。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观环节,通过实体企业的中观运作,使宏观与微观高效结合。要让企业来做政府鼓励、想要做又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此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落地,不仅要技术创新,更要重视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时,要给予科学家足够的尊重。


19.jpg广东省教育厅原厅长、现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罗伟其教授发言


中科科创成立十周年,一直致力于打造头部科技精品企业,积极践行 “让投资更精准,助科创更高效”的企业使命。目前,中科科创正联合暨南大学发起设立暨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并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专家委员会,以服务湾区科技创新企业为宗旨,通过资源共享与整合,由杰出的科学家、优秀的企业家、高水平的资本专家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黄金三角”,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高效精准转换,推动产、学、研、资、政高度结合,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20.jpg中科科创CEO谢勇向广东省教育厅原厅长、现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罗伟其教授,暨南大学副校长洪岸介绍公司情况


此次“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和产业化合作沙龙”是湾区科创资本智库联盟举办的第二次线下主题活动。湾区科创资本智库联盟是由广东省创业投资协会、广东省新兴产业金融协会、广东省沃土企业成长研究院共同发起的一个非盈利性的产学研资合作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企业及人才服务联盟。


3.jpg

欢迎关注中科科创微信公众号!


分享